沧州医专医学系于2022年1月18日至20日,在学校的教发中心,组织临床医学专业各课程的优秀教师,对七家“1.5+1.5”人才培养模式合作教学医院的带教老师开展了连续三天的师资能力提升培训。此次培训学校积极响应目前疫情防控的要求,改变了原定的巡讲面授计划,利用线上培训的方式开展,但是,原定的培训内容、培训范围和培训力度都没有改变。
此次会议的参会人员有沧州医专才晓茹校长、王衍副校长、医学系吴晓华副主任、医学系诊断教研室黄冬冬老师、全科教研室杨坤娜老师、内科教研室刘秀丽老师、外科教研室刘文芳老师、妇产科教研室张静老师、儿科教研室张晓老师、传染病教研室王永新老师、五官科教研室徐芳老师、临床实训中心的董静老师、医学系教学秘书徐晓东老师,还有南皮、青县、黄骅、孟村、河间、秦皇岛海港、邢台巨鹿七家合作教学医院的领导和带教老师们。
培训会议由医学系吴晓华副主任主持。会议开始,才晓茹校长首先发言,才校长首先阐述了学校进行“1.5+1.5”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意义,对合作教学医院提出了开展教学工作的要求,强调了开展本次教学能力提升培训活动的目的,对合作教学医院的带教老师们提出了期望和嘱托,并感谢大家为教育教学工作的努力和付出,希望和各教学医院通力合作,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搭建一个好的平台。
培训期间,王衍副校长也做了培训会
的动员讲话,重点阐述了校院双方对“1.5+1.5”人才培养模式达成的共识,进一步明确了双方的合作诚意,强调了此项教学改革为合作教学医院带来的积极作用。希望院方的带教老师能够充分利用此次培训活动,努力提升教育教学能力,并在未来的教学工作中发挥临床专业岗位的优势,为培养优秀的医学人才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培训主要分两部分开展,第一部分是全员培训项目,包括教学运行和管理模式介绍、教学PPT制作、教学资料的准备,分别由吴晓华老师、黄冬冬老师和杨坤娜老师进行讲授。通过培训使教学医院了解教学管理工作需要的人员配备、教学秩序和教学目的、督导和检查、考核和评比等内容,使教学医院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使带教老师们了解授课PPT的制作要领和技巧,相关PPT素材制作软件的应用;帮助带教老师详细了解教学资料的种类,书写的要点格式和注意事项。
第二部分是分课程开展的各课程教学
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培训,包括临床医学专业的八门专业核心课程。其中,刘秀丽老师负责内科学课程讲解,重点介绍了内科学在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执考)中的分值分布,执考的知识点范围,内科学的授课方法与技巧,最后以肺炎为例,具体展示了内科学的教学特点。

外科学课程和急救课程由刘文芳老师负责讲解,主要从课程设置依据、课程定位、教学目标、学情分析、教学内容、考核方式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讲述,并以阑尾炎为例进行了教学展示。
妇产科学课程由张静老师负责讲解,主要从课程内容的安排、执考要点、教学平台的支撑、课程思政闪光点的发掘等几个方面进行讲述,最后以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为例进行了教学展示。
儿科学课程由张晓老师负责,讲述了
授课内容的确定、执考考情分析、考核方式、思政元素融入、教学重难点处理,并以腹泻病为例进行了教学展示。
临床实践技能课程由董静老师讲解,从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过程进行了讲述,并进行了教学案例展示,同时介绍了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如何进行课程组织、如何进行课堂组织,如何进行课程考核等内容,对每一部分内容的教学技巧都进行了一一讲解。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实务课程由王永新老师负责,主要从居民健康档案建立与管理,孕产妇、儿童、老年人、慢性病健康管理服务等方面进行了讲解。王老师在讲解过程中非常重视课程思政元素的融入,通过介绍多个真实的临床案例,使医学生积极树立爱岗敬业、救死扶伤的高尚职业素养。
五官科学课程由徐芳老师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讲述:五官科学课程性质、学时分配、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的实施、课堂教学组织、优慕课教学平台的展示、课程考核的方式、课程思政的融入,并以青光眼为例进行了具体课堂教学展示。
临床医学专业的老师们准备充分、讲解细致、表情自然,展示充分,均竭尽自己最大努力把多年的教学经验,毫无保留地与合作教学医院的老师们进行了分享,为“1.5+1.5”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做好师资能力提升方面的准备,为确保教学医院人才培养质量做出自己的贡献。
各教学医院从培训项目启动到结束,都能积极与学校对接和配合,积极组织临床带教老师们听课,培训最后老师们积极加入到相关的课程教学团队群,并与培训老师进行了积极的交流和互动。大家通过培训活动,对临床教学工作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教学育人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表示要尽最大努力做好教育教学工作。

南皮县医院听会现场 秦皇岛海港医院听会现场
学校引领改革,创新发展,为了实现学生“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提高学习效果和培养质量,积极推行了“1.5+1.5”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而本次培训活动就是大力推进“1.5+1.5”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前奏,旨在加强校院合作,提升合作医院的教学质量,为培养更多合格、优秀的医学人次,为助力地方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做出积极探索和努力。